鮑爾主席的「數據為王」心法:聯準會如何在關稅與施壓中尋找降息路徑?
近期全球財經圈最熱議的話題,莫過於美國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走向,以及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這位關鍵人物的一舉一動。他不僅要面對複雜的經濟數據,還要應對來自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毫不掩飾的降息壓力,更別提那讓人摸不透的關稅政策帶來的層層不確定性。究竟,鮑爾是如何在這多重挑戰下,堅持他的「數據為王」哲學?聯準會的降息之路又為何如此難測?身為關注財經趨勢的你我,今天就一起深入剖析。
政治夾縫中的獨立性:鮑爾如何淡化「雜音」?
說到鮑爾,就不得不提他與川普總統之間那段有點「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川普是出了名的直率,對於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他可從來不吝嗇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意見還非常具體——希望聯準會大幅降息,最好是兩到三個百分點!他多次公開批評鮑爾是「慢郎中」、「愚蠢、固執」,甚至希望國會能「修理」鮑爾。
面對這些強力施壓,鮑爾的態度可以說是非常堅定。他在國會聽證會上被問到相關問題時,明確表示聯準會的職責是維護美國經濟穩定,決策會完全基於經濟數據來判斷,而不是受到政治壓力影響。他甚至將川普要求大幅降息的言論,輕描淡寫地稱之為「雜音」。
對我來說,看到鮑爾這樣的回應,其實是很重要的。它重申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原則,這是一個成熟經濟體貨幣政策有效執行的基石。如果聯準會的決策受到短期政治因素擺布,那它的公信力和預期引導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反而可能對經濟造成更大的傷害。
目前來看,聯準會選擇了按兵不動,維持現行利率。儘管市場上關於七月是否會降息的討論熱烈,鮑爾本人似乎傾向於更長的觀望期,等待更多數據來驗證經濟走向。
關稅陰影下的通膨迷霧:Fed 如何評估這隻「變數」?
除了政治壓力,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是另一個讓聯準會頭痛的大變數。關稅這東西,說穿了就是對進口商品加徵稅負。理論上,這會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進而可能推升國內的物價水平,也就是通膨。
鮑爾也坦承,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非常高,而且他預期未來關稅確實會導致通膨。不過他也提到,目前關稅對整體通膨的影響似乎還沒有完全顯現,這可能跟部分商品是前期進口庫存有關。
誰為關稅買單?不確定的成本轉嫁
關稅對經濟的影響更複雜的地方在於,關稅成本最終會由誰來承擔?是國外的出口商?還是國內的進口商?或者會轉嫁給消費者?這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問題。鮑爾也對此表示不明確。他甚至指出,關稅可能導致那些沒有被課關稅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這聽起來有點反直覺,但背後的邏輯可能是,企業在其他地方成本上升後,會試圖在其他商品上找補,或者市場供需關係發生變化導致價格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聯準會內部對於關稅影響的評估並非鐵板一塊。例如,芝加哥聯準銀行總裁古斯比就認為,迄今為止關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比預期要溫和。這種觀點差異,其實反映了關稅影響經濟機制的複雜性,以及不同地區和行業感受到的衝擊不同。
從外部機構的分析來看,瑞銀(UBS)預估美國的有效關稅稅率可能落在15%左右,而中國商品面臨的有效稅率可能高達30-40%。這些數字聽起來很高,它們對企業成本、消費價格的影響確實值得密切關注,這也是聯準會評估通膨前景時必須考量的重點。
Fed 內部的鴿派低語:七月降息真的有可能?
雖然鮑爾本人相對謹慎,傾向觀望,但聯準會內部並非只有一種聲音。最近,一些具有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投票權的重量級官員,例如鮑曼(Michelle Bowman)和沃勒(Christopher Waller),就釋出了一些可能考慮在七月降息的訊號。這些官員的立場可能稍微偏鴿派,或者他們對勞動市場的未來風險感到擔憂。
這些不同的聲音一出來,市場就像偵測到新訊號一樣,對七月降息的預期又開始升溫了。我個人覺得,這其實是聯準會政策溝通的一個常態,不同成員會有不同的看法和側重,透過他們的發言,市場可以更立體地理解聯準會內部的討論和考量。只是對於市場交易員來說,這些聲音有時候會讓他們「猜」 Fed 的下一步變得更困難。
當然,也有更為謹慎的聲音,像是亞特蘭大聯準銀行總裁波斯提克就預估今年可能只會降息一次。所以,聯準會內部的分歧、不同官員的發言,加上不斷變化的經濟數據和政策變數(比如關稅),共同編織出了一幅複雜的貨幣政策圖景,讓降息的時機和步伐充滿了不確定性。
美國政策如何牽動台灣經濟?從匯率到零售業的連鎖效應
美國的政策不只影響自己,透過全球經濟的連動,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台灣。有兩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匯率和關稅對特定行業的衝擊。
首先是匯率。台灣被美國列入匯率觀察名單,這件事本身就代表美國對台灣的匯率政策有持續的關注。前行政院長陳沖先生就曾經表示,台灣在匯率問題上可能比關稅問題面臨更大的潛在危險。這提醒我們,雖然表面上是貿易摩擦,但金融和匯率層面的互動風險同樣不容忽視。
其次,關稅的不確定性也直接影響了台灣的內需市場。一個具體的例子是汽車零售業。受到汽車兩稅(包含關稅)政策走向不明朗的影響,今年五月份台灣的汽車零售業績就出現了下滑。這說明了,即使是看似遙遠的美國關稅政策,透過產業鏈和消費者預期的傳導,也能影響到台灣的街頭巷尾。
不過,台灣經濟也展現了韌性。根據台灣中央銀行的報告,雖然近年新台幣兌美元是處於升值趨勢,但台灣的出口並未受到嚴重衝擊,反而受惠於AI等新興需求的強勁以及自身競爭力的提升。更有趣的是,近十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合計的匯兌情況竟然是「利益」,而不是損失。這打破了我們可能直覺認為台幣升值對出口和企業不利的印象,顯示了台灣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企業的應對能力。
市場指南針:解析股債匯金的未來路徑
聯準會的政策預期和經濟展望,是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的頭號變數。投資人都在緊盯 Fed 的一舉一動,試圖從中找出股、債、匯、金等資產類別的未來方向。
目前市場對聯準會的降息時程預期,隨著內部聲音的變化而波動。部分鴿派官員的發言一度讓市場對七月降息的預期升溫,但鮑爾的謹慎態度又為此帶來不確定性。更多機構傾向於九月甚至更晚的降息時機。
來看看一些市場大咖和機構的預測:「債券天王」格羅斯(Bill Gross)預期美債可能會有小幅下跌,但美股受惠於AI熱潮可能會繼續走高。他認為短期內股債市波動可能不會太大。瑞銀(UBS)的預測則更具體,他們預估聯準會可能在今年九月開始降息,這將導致美元兌多數貨幣走弱,而歐元等其他主要貨幣有望升值。對於避險資產黃金,瑞銀認為在這種背景下,黃金有機會挑戰更高的價格水平。
從台灣市場的反應也能看到這種連動。例如,台指期(台灣股指期貨)的走勢就明顯受到美股和鮑爾談話的影響,出現了回補跳空缺口後再往上漲的趨勢。這說明了在當前高度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中,聯準會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迅速傳導並反映在各地區的市場上。
總結來看,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的十字路口。他必須在來自總統的政治壓力、關稅政策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特別是通膨預期)以及聯準會內部的不同觀點之間找到平衡。他的決策將繼續基於數據,而非「雜音」。而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的實際影響程度、成本最終由誰承擔,以及聯準會內部鴿派聲音是否會演變成實際行動,都是未來幾個月值得我們密切觀察的關鍵點。這些因素不僅決定了美國的利率走向,也將透過匯率、貿易等管道,持續影響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經濟體和金融市場。在這個多重角力的大環境下,保持關注、理解這些複雜的關係,對於我們做出投資決策或評估經濟前景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