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術語「一手是多少」?股票、外匯、期貨單位全解析

嗨!你是不是常常在新聞或跟朋友聊投資時,聽到什麼「買一手股票」、「做一手外匯」之類的詞,然後心裡冒出個問號:「到底一手是多少?」別擔心,這就像是不同市場有不同的「單位」一樣,搞清楚這個單位,你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買了多少東西,風險和收益又是怎麼算的!

身為一個在市場裡打滾過一陣子的觀察者,我發現很多新手一開始都會被這些名詞搞得霧煞煞。但其實「一手」這個概念,說穿了就是一個標準化的交易單位。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商品,「一手」代表的數量完全不一樣。這篇文章就是要帶你一次搞懂,從股票到外匯,甚至是你可能沒想過的商品,「一手」到底代表多少!

moneta markets

搞懂「一手」:交易世界的標準單位

想像一下你去菜市場買菜,老闆說「高麗菜一顆20元」,「蘋果一斤50元」。這裡的「顆」和「斤」就是交易的單位。在金融市場裡,「一手」扮演的就是類似的角色。

為什麼要有「一手」這個單位?

主要有幾個原因:

  • 標準化: 讓交易雙方有個共同認可的數量單位,避免混亂。想像如果沒有標準,每個人都說「買一點」,那到底是一股、十股還是一百股?
  • 效率: 大部分的交易系統和撮合機制都是以「手」為單位進行的,這樣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
  • 管理: 對於交易所、券商或經紀商來說,以標準單位處理交易,管理和結算都比較方便。

不過,正如前面提到的,「一手」的具體數量,可是「看商品說話」的喔!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幾個主要的市場,「一手」各自代表什麼意思。

股票市場的「一手」:台灣慣稱的「一張」

在台灣的股票市場,我們比較少說「一手」,更常用的詞是「一張」。那麼,一張股票是多少股呢?

答案很固定:一張股票就是 1,000 股。

這是台灣證券交易所行之有年的標準交易單位。所以當你說「買進台積電一張」,意思就是你買了 1,000 股的台積電股票。

為什麼是 1,000 股?

這個數字主要是歷史沿革形成的慣例。早期人工撮合、紙本憑證的時代,標準化大單位比較容易作業。雖然現在交易都電腦化了,但這個單位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那有沒有比一張小的單位呢?

有的!台灣股市為了讓資金比較少的投資人也能參與,推出了「盤中零股交易」。盤中零股的單位就是「一股」。你可以只買幾股、幾十股,湊不到一張(1,000股)也沒關係。這大大降低了小資族進入股市的門檻。

國際股市的「一手」 (Lot Size)

如果你關注美股或其他國際股市,他們也會有類似「一手」的概念,通常叫做 “Lot Size”。

  • 美股: 標準單位(Round Lot)是 100 股。但美股市場非常彈性,零股交易(Odd Lot 或 Fractional Shares)非常普遍,很多券商都支援你只買幾股,甚至只買「多少錢」的某檔股票(例如買10美元的蘋果股票),而不限制你買多少股。
  • 其他市場: 不同國家的股市規定可能不一樣,但很多都參考了美股或自己的歷史習慣,單位可能是10股、100股或其他的數量。

總之,在股票市場,「一手」或「一張」就是一個數量單位,台灣是1,000股,美股標準單位是100股,但現代交易越來越彈性,零股交易已經非常普遍了。

外匯市場的「一手」:從標準到奈米

外匯(Forex 或 FX)市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每天交易量數兆美元。在外匯交易中,「一手」的概念是交易量的基礎單位,但它不像股票一張就是固定的1,000股那麼單一。

外匯市場的「一手」(Lot Size)指的是一個特定數量的基礎貨幣單位。根據數量的大小,外匯市場通常分為以下幾種「手」:

外匯市場常見的「手」:

手 (Lot) 基礎貨幣數量 價值變化 (以點差計算)
標準手 (Standard Lot) 100,000 單位 約 10 美元/點
迷你手 (Mini Lot) 10,000 單位 約 1 美元/點
微型手 (Micro Lot) 1,000 單位 約 0.1 美元/點
奈米手 (Nano Lot) 100 單位 約 0.01 美元/點

(請注意,這裡的價值變化「每點約多少美元」是以美元作為報價貨幣對(例如 EUR/USD)來計算的,如果交易的貨幣對不是以美元結尾,計算會稍有不同,但大致比例是固定的。)

為什麼外匯要有這麼多種「手」?

這主要是為了滿足不同資金規模和風險承受能力的交易者。標準手(10萬單位)需要的保證金比較高,每變動一點的盈虧也比較大,適合資金雄厚或使用高槓桿的交易者。而微型手或奈米手則讓小資金的交易者也能入場,用比較低的風險來練習或測試策略。

對於新手來說,從微型手(Micro Lot)甚至奈米手(Nano Lot,如果你的平台提供的話)開始練習,是非常明智的選擇。這樣即使判斷錯誤,造成的虧損也會比較有限。

一些平台為了方便,可能直接讓你輸入交易的「單位」數量,而不是一定要選標準手、迷你手。例如你想交易 50,000 單位,有些平台可以直接輸入這個數字,這等於是半個標準手或五個迷你手。

許多知名的外匯經紀商,例如Moneta Markets 億匯,就提供了不同彈性的交易手數選項,讓交易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和風險偏好來選擇合適的交易量。這對於想要從小資金開始嘗試外匯交易的朋友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微型手或迷你手可以讓你更精準地控制每筆交易的風險曝險。

簡單來說,外匯的「一手」更像是不同尺碼的「箱子」,裡面裝著不同數量的錢,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去選擇要搬哪個尺寸的箱子來交易。

期貨與選擇權的「一手」:契約規格決定一切

進入期貨(Futures)和選擇權(Options)市場,「一手」的概念又變得不一樣了。在這裡,「一手」通常等於「一個契約 (Contract)」。

而一個契約代表的標的物數量或價值,則是由交易所或期貨商品本身規定的,每個契約都不同。

期貨契約:

期貨契約的「一手」代表的數量差異很大,完全取決於交易的是什麼商品。例如:

  • 股價指數期貨: 例如台指期(TX),一個標準契約價值是現貨指數點數乘以新台幣200元。所以指數在20,000點時,一個契約的總價值就是 20,000 * 200 = 4,000,000 新台幣。這就是一個標準「一手」的價值。除了標準台指期,還有「小型台指期」,一個契約是指數點數乘以新台幣50元,這相當於標準手的四分之一。
  • 原油期貨 (如 WTI): 一個標準契約代表 1,000 桶原油。所以你買賣一手原油期貨,就是在交易 1,000 桶原油的價值變動。
  • 黃金期貨: 一個標準契約通常代表 100 金衡盎司 (Troy Ounces) 的黃金。
  • 農產品期貨 (如黃豆): 一個標準契約可能代表 5,000 蒲式耳 (Bushels)。

可以看到,期貨的「一手」不像股票或外匯那樣有個通用的大小,它完全綁定在商品本身的「契約規格」上。交易前一定要查清楚一個契約代表多少單位,才知道風險有多大。

選擇權契約:

選擇權的「一手」通常代表「一個選擇權契約」,而一個選擇權契約通常對應特定數量的標的資產

  • 股票選擇權: 在台灣和美國,一個股票選擇權契約通常對應 100 股標的股票。例如,你買進一個台積電的買權契約,這個契約賦予你以特定價格買進 100 股台積電的權利。所以這裡的「一手」選擇權,其實是控制著 100 股股票。
  • 指數選擇權: 例如台指選擇權 (TXO),一個契約對應的價值計算方式通常與期貨類似,例如是指數點數乘以新台幣50元。

總結一下,期貨和選擇權的「一手」就是一個契約,而這個契約背後代表的標的物數量或價值,在不同商品間差異巨大,一定要看清楚契約規格!

複雜資訊流動的視覺隱喻

商品、貴金屬與加密貨幣的「一手」

除了前面提到的,其他像大宗商品(石油、農產品)、貴金屬(黃金、白銀)以及近年很夯的加密貨幣(比特幣、以太坊)交易,也有類似「一手」或標準單位的概念。

大宗商品與貴金屬:

這些商品通常是透過期貨或差價合約 (CFD) 的方式進行交易。正如前面期貨提到的,其「一手」就是一個契約,數量由契約規定:

  • 現貨黃金/白銀 (Spot Gold/Silver): 如果是透過 CFD 平台交易,通常一個標準手代表 100 盎司黃金或 5,000 盎司白銀。平台也可能提供迷你手 (10 盎司黃金) 或微型手 (1 盎司黃金)。
  • 原油 (Spot Oil): CFD 交易中,一個標準手可能代表 1,000 桶原油。

這類的「手」其實跟外匯市場的概念比較接近,都是一個標準的交易量單位,方便計算和報價。

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的交易單位比較特別,通常是以「幣」為單位。例如你買賣比特幣,通常會說買 0.1 個 BTC,或 0.005 個 BTC。它的單位是連續的,不像股票或外匯那樣被「一手」綁定固定的整數倍。

然而,有些交易平台,特別是提供加密貨幣 CFD 或期貨的平台,為了方便交易者習慣,可能也會引入「手」的概念。例如,一個比特幣期貨契約可能代表 1 個 BTC 或 0.1 個 BTC。而加密貨幣 CFD 可能會設定一個「手」等於特定數量的某種幣。

不過,主流的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平台,通常都是讓你直接輸入你想交易的幣種數量(例如買 0.5 顆以太坊)或想投資的金額(例如用 100 美元買比特幣),平台會自動算出你買到多少幣。所以在加密貨幣現貨市場,「一手」這個詞比較不常用,單位就是「幣」本身。

為什麼了解「一手」很重要?它跟你的盈虧與風險息息相關

了解「一手是多少」不只是一個知識點,它直接關係到你交易的盈虧計算風險管理

盈虧計算:

無論是哪種商品,你的總盈虧通常是「每單位價格變動帶來的盈虧」乘以「交易的總單位數量」。而「總單位數量」就是由你交易的「手數」來決定的。

  • 股票: 股價每漲跌1元,你買一張(1000股)的盈虧就是 1元 * 1000股 = 1000元。
  • 外匯: 以 EUR/USD 標準手(10萬單位)為例,通常每變動一點(一個 Pip),盈虧約是 10 美元。如果買一手 EUR/USD,價格上漲了 50 點,你的獲利就是 50 點 * 10 美元/點 = 500 美元。如果只買微型手(1,000單位),每點盈虧約 0.1 美元,上漲 50 點獲利就是 50 點 * 0.1 美元/點 = 5 美元。
  • 期貨: 以台指期為例,指數每漲跌一點,你的盈虧就是 200 新台幣(標準手)或 50 新台幣(小型手)。

所以,交易「手數」越大,同樣的價格變動帶來的盈虧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理解「一手」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

風險管理:

交易手數直接決定了你的風險暴露。如果你資金不多,卻選擇交易過大的手數(例如在外匯市場交易標準手),很小的價格波動就可能導致你承受巨大的虧損,甚至觸發強制平倉(Margin Call)。

了解不同「手」的大小,可以幫助你:

  • 選擇合適的交易量: 根據你的總資金、單筆交易願意承受的風險比例,去計算應該交易多少手。
  • 精確控制風險: 例如在外匯交易中,利用微型手或奈米手,即使只虧損少量的點數,實際金額損失也非常有限,適合新手練習或實測策略。
  • 管理槓桿: 尤其在外匯和期貨市場,由於有槓桿存在,交易一手實際控制的價值遠高於你投入的保證金。了解一手代表的實際價值,才能更清醒地認識到槓桿的風險。

數據分析與連接的視覺隱喻

數位時代的「一手」:彈性化與碎片化

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展,特別是數位交易平台的普及,「一手」的概念在某些方面變得更加彈性化和碎片化,這對我們投資人來說是個好事。

零股交易普及:

正如前面提到的台灣盤中零股交易,以及美股市場更為普遍的零股甚至「按金額購買」功能,都打破了股票必須以「一手」或「一張」為單位購買的限制。現在你可以只買幾股,甚至只花少量的錢就能參與高價股的投資,這在過去是幾乎不可能的。

外匯與 CFD 交易的彈性手數:

許多現代的外匯和 CFD 交易平台(包括像Moneta Markets 億匯這樣的平台),不只提供標準、迷你、微型手,甚至允許你直接輸入任意的交易單位數量。例如,如果你覺得交易一個微型手(1,000單位)太少,交易一個迷你手(10,000單位)又太多,平台可能允許你直接輸入交易 3,000 單位。這種彈性讓你對交易量和風險的控制更加精準。

加密貨幣的天然碎片化:

比特幣可以分割到小數點後很多位(例如 0.00000001 BTC),這種「中本聰單位」讓加密貨幣從一開始就具備了極高的碎片化特性。你不需要買一整顆比特幣,可以用很少的錢就買到「一部分」的比特幣。這讓任何資金規模的人都可以參與,完全沒有傳統「一手」單位的限制。

這對投資人有什麼影響?

最大的好處就是降低了門檻增加了風險控制的彈性。以前,買一張台積電可能要幾十萬,資金不夠就玩不了。現在有盤中零股,幾千塊甚至幾百塊就可以買到幾股。在外匯市場,有了微型手,就算只拿出幾百美元,也能在真實市場中進行交易練習。這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學習投資。

但同時也要注意,交易單位變小,不代表風險消失。如果使用高槓桿,即使是小單位交易,快速累積起來的虧損仍然可能很大。所以,了解「一手」在不同市場的含義,並結合自己的資金和風險承受能力來決定交易量,依然是進行負責任投資的基石。

結論:掌握「一手」是走向精準交易的第一步

從台灣股市的「一張」到外匯的「微型手」,再到期貨的「一個契約」,「一手」這個概念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代表著不同的標準交易單位。理解它背後的數量和價值,是你在進入任何市場前必須搞清楚的基本功。

掌握「一手」的含義,你能更清楚地計算潛在的盈虧、更精準地控制每筆交易的風險,並根據自己的資金規模選擇最適合的交易量。在數位化和彈性交易單位越來越普及的今天,這項知識更是能幫助你充分利用市場提供的便利,避免因單位錯誤而造成的誤判或不必要的風險。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徹底釐清「一手是多少」這個問題,讓你在金融市場的探索之路上,走得更穩健、更清晰!


抽象化的金融數據視覺呈現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