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的能源供給,台灣中油絕對是我們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企業之一。每次去加油站、用桶裝瓦斯或天然氣,其實都跟他們有關。最近國際情勢變化這麼快,地緣政治風險不斷,油價也常常波動,身為台灣主要的能源供應商,台灣中油究竟是怎麼在幫我們穩住物價,同時又要確保能源不斷供?更厲害的是,他們還在永續發展和數位轉型上默默耕耘,成果還得到國際肯定,這其中的策略和努力,真的很有看頭!
穩住荷包大作戰:中油如何扮演「物價吸收海綿」?
我們每週最關心的,大概就是汽柴油價格了。國際原油價格說漲就漲,有時候是因為中東哪個地方又緊張了,有時候是俄烏情勢的影響,這些都會直接反映在進口成本上。照理說,根據浮動油價機制計算出來的價格應該更高。
但是!台灣中油並沒有讓國際漲幅完全反映在我們實際付的價格上。這背後有好幾個機制在運作:
- 政府貨物稅調降:這是一個直接的政策工具,政府會適時調降汽柴油的貨物稅,直接減少一部分成本。
- 亞鄰最低價:台灣中油會參考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這幾個鄰近國家或地區的油價,確保台灣的油價不會比他們高。如果算出來應該漲更多,但亞鄰價格比較低,就會被「卡」住。
- 平穩措施:當根據浮動油價機制算出來的週漲幅或累計漲幅達到一定門檻時,台灣中油會啟動平穩機制,吸收一部分應調漲金額。
這些措施加起來,讓台灣中油像一塊巨大的「物價吸收海綿」,默默承受了國際市場波動帶來的成本壓力。從資料上看到,光是汽柴油,截至114年5月底,台灣中油為了穩定價格就已經吸收了約41.74億元!
更別提跟民生更直接相關的液化石油氣(桶裝瓦斯)和民生天然氣了。這兩種能源的價格根本就是「凍漲」狀態!台灣中油持續吸收所有或部分的應調漲成本。累計到114年4月底,液化石油氣的政策性吸收金額就已經將近52億元。至於工業用戶的天然氣,雖然有調整,但也不是足額反映成本,這部分的累計吸收金額更是龐大,甚至已經超過千億元!
你會發現,台灣中油作為國營事業,真的承擔了很重的政策性負擔,目的就是配合政府的穩定物價政策,盡量減輕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對我們老百姓和產業的衝擊。這些龐大的吸收金額,雖然保護了我們的荷包,但對公司本身的財務健康來說,無疑是個挑戰。
能源供應的定海神針:分散風險與基礎設施升級
能源供應穩不穩定,是國家安全的大事。尤其我們台灣是一個海島,大部分的能源都得從國外進口,所以怎麼確保「不斷氣、不斷油」,就是台灣中油的核心任務之一。
他們採取的策略聽起來簡單,執行起來卻很複雜,就是「分散風險、多元採購」。簡單說,就是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原油和液化天然氣的來源國要盡量多樣化,這樣萬一某個區域(比如中東又打仗了)供應出問題,還有其他地方可以補上。同時,他們也確保原油和天然氣的安全存量符合法規,隨時都有足夠的庫存可以應付突發狀況。
面對像中東地緣政治衝突這種說來就來的狀況,台灣中油也已經準備好應變方案,包括緊急去市場上多買一些、調整原本的出口計畫,或是跟現有的供應商協商看看能不能多給一點貨。這些都是為了確保國內的加油站、電廠、工廠不會因為國際事件而停擺。
除了確保「有貨源」,「把貨送進來」的基礎設施也超重要。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進展: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這個接收站的測試運轉進度竟然超前了!而且還提前達成了高輸出能力,這對台灣特別有意義,因為它能大幅提升北部地區的天然氣供氣能力。這對主要依賴天然氣發電的北部電廠,尤其是大潭電廠,是個巨大的支援。這一步棋,也跟台灣「展綠、增氣、減煤」的能源轉型政策緊密配合,增加天然氣的使用,來減少燃煤發電的比重。
台灣中油的目標不只一個觀塘接收站,他們規劃未來要建構北、中、南三個接收站,彼此可以相互備援。想像一下,如果北部接收站臨時有狀況,中南部還可以支援,這樣整體供氣的韌性就會大大提高,讓我們對能源供應更有信心。

不只賣油賣氣:中油的永續「好學生」之路
現在的企業,光會賺錢已經不夠了,還要對環境、對社會負責。這就是大家常說的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台灣中油在這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而且成果還得到國際肯定。
持續獲得國際肯定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台灣中油連續多年榮獲「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REA)的「企業永續報告獎」。這代表他們的永續報告書寫得夠透明、夠完整,而且跟國際標準接軌。這可不是隨便拿拿的獎喔,要在整個亞洲區脫穎而出,表示他們在永續資訊揭露上是真的有料。
另外一個讓我覺得很貼近生活的肯定,是連續多年拿到讀者文摘的「信譽品牌白金獎」。特別是加油站類別,已經連續25年獲獎了!這證明了台灣中油的加油站服務和品質,在我們消費者心中是長期累積的信任。潤滑油類別也連續4年獲獎,顯示他們的產品也受到肯定。
ESG的具體實踐
獲獎不是終點,更重要的是背後的實際行動。台灣中油把ESG策略整合到日常營運中,編寫詳細的永續報告書,說明他們在做什麼。
- 環境保護:這可能是大家最有感的。像是他們在觀塘做的藻礁保育、小燕鷗棲地營造,這些都是在兼顧開發的同時,努力保護生態。另外,他們也在廠區和加油站建置太陽光電系統,實際投入再生能源。
- 社會關懷:這包括員工的職場安全、健康促進,以及對在地社區的回饋。他們甚至導入人工智慧來強化工安管理,透過科技降低意外風險,這點我覺得蠻創新的。
- 公司治理:確保營運的透明度和合規性,這是所有永續作為的基礎。
這些永續作為,其實也呼應了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像是在保護海洋和陸地生態、提供潔淨能源、促進員工健康等目標上,都能看到台灣中油的努力。他們不只是賣能源的公司,也正在努力成為對環境和社會更友善的企業。
老牌國營事業的科技腦:AI和數位轉型進行式
你可能會覺得,能源產業這麼傳統,是不是跟最新科技沒什麼關係?那你就錯了!台灣中油正在積極推動數位轉型,而且把人工智慧(AI)等創新科技應用得蠻廣泛的。
他們甚至成立了一個專門的「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推動專案辦公室」,目標就是把AIoT技術導入到他們龐大的營運體系中,包括生產製造(煉化)、銷售、儲存、安全和環保等等。
有幾個應用案例聽起來就覺得很有效率:
- 製程改善與設備預知保養:AI可以分析大量的製程數據,找出最佳化的參數,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更厲害的是,AI可以監測設備的運轉狀況,在設備「發脾氣」故障之前就預測到,讓維修人員可以提早處理,避免停機損失。他們的「電源供應器壽命預測技術」還因此拿到了國家品牌玉山獎,很不容易。
- 智慧工安與環境保護:前面提到用AI強化工安,這部分很關鍵。他們利用人工智慧圖像辨識來監控現場,或是分析馬達電流頻譜來預警異常。這些都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油氣管線安全:想像一下台灣這麼多油氣管線,要人工巡檢多費力。他們開發了「管線測漏與定位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大幅縮短偵測漏油的時間,減少潛在的環境或安全風險。
- 再生能源巡檢:台灣中油也建置太陽光電系統,維護太陽能板需要定期巡檢。他們開發了「無人機輔助太陽光電巡檢技術」,無人機搭載攝影機,配合AI影像辨識,可以快速掃描大面積的太陽能板,找出哪裡有缺陷,效率比人工高太多了。這項技術還拿到了專利和發明競賽獎牌!
除了技術應用,他們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有推出人工智慧人才培育計畫,辦理培訓課程,甚至開發了客服聊天機器人來提升服務效率。這些都顯示台灣中油在努力擺脫傳統形象,擁抱數位化和智慧化。

國際局勢的風向球:外部變數怎麼影響中油?
別忘了,台灣中油的營運跟全球能源市場緊密相連。國際上發生的大事,幾乎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他們。
從報告裡提到的中央社新聞標題,就可以看到一些關鍵字:中東地緣政治(伊朗制裁、荷莫茲海峽)、俄烏情勢、美中貿易緊張、美國能源政策(制裁鬆綁、電動車補助、開採政策)、OPEC+的生產決策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國際油價和天然氣供需的超級變數。
例如,美國對伊朗的制裁措施會影響伊朗石油出口量,進而牽動全球供應;OPEC+產油國的減產或增產決議,更是直接影響市場供需平衡和價格。甚至連一些看似較遠的事件,像是利比亞或委內瑞拉的國內衝突影響產油,或是歐洲天然氣庫存變化,都會透過全球市場連動,最終影響到台灣的進口成本。
此外,全球主要國家在能源轉型上的步調差異也值得關注。有些歐洲大型能源公司可能在重拾油氣投資,但同時又面臨更嚴格的碳排放限制。中國、印度這些亞洲大國的能源採購策略,也會影響國際市場格局。
這些複雜的國際因素,讓台灣中油在做採購決策、預測成本、甚至是制定長期發展策略時,都必須納入考量。他們的「分散風險、多元採購」策略,正是為了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中,盡可能地保持穩定。
不只加油站:產品線與品牌信任的鞏固
台灣中油最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當然是加油站。現在的加油站已經不是單純加油的地方了,很多都走向「複合式經營」,裡面有便利商店、洗車服務,甚至還有自己的咖啡品牌CUP&GO。他們也在推動電動車充電設施的建置,以及中油Pay行動支付,跟上數位支付的趨勢。
另一個重要的產品線是國光牌潤滑油。這個品牌大家應該也很熟悉。他們也在往更永續的方向走,投入研發低碳產品、使用再生包材,甚至完成了碳足跡盤查並取得了環境部的碳標籤。這代表他們在產品的生命週期中,也考慮到了對環境的影響。
這些多元的產品和服務,加上前面提到的在永續和科技上的努力,共同鞏固了台灣中油的品牌信譽,這也是他們能夠連續多年獲得讀者文摘信譽品牌肯定的原因。

政策性吸收成本概覽
能源類型 | 政策性吸收機制 | 累計吸收金額 (約略,截至指定日期) | 主要影響 |
---|---|---|---|
汽油、柴油 | 政府貨物稅調降、亞鄰最低價、平穩措施 | 41.74億元 (至114年5月底) | 減緩國際油價波動對運輸及民生用油衝擊 |
液化石油氣 (桶裝瓦斯) | 持續不調整,台灣中油吸收 | 52億元 (至114年4月底) | 穩定家庭用瓦斯價格,減輕民生負擔 |
民生天然氣 | 持續不調整,台灣中油吸收 | 持續吸收中 | 穩定家庭用天然氣價格 |
工業天然氣 | 未足額調整,台灣中油吸收 | 逾千億元 (未指定最新日期,累積金額龐大) | 減輕產業用氣成本壓力 |
結論:挑戰與轉型並行的中油
總結來說,台灣中油在當前的國際能源市場下,面臨著多重挑戰。他們不僅要應對複雜的地緣政治、國際油價波動和匯率變動,還要配合政府政策,吸收龐大的價格穩定成本,同時確保國內油氣供應的安全無虞。
但他們並不是被動應對。透過積極推動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如觀塘接收站),深化永續經營,並加速導入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台灣中油正在努力提升自身的韌性和效率。從獲得的國際獎項和國內肯定來看,這些努力已經開始展現成果。
展望未來,全球能源結構正在轉變,淨零排放是長期目標。台灣中油作為國家能源政策的執行者和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它的每一個決策和進展,都將對台灣的能源安全、經濟發展和環境永續產生深遠影響。他們在穩定物價、強化供應、實踐ESG和擁抱科技方面的平衡作為,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為什麼台灣中油的油價沒有完全跟著國際油價波動?
台灣中油遵循政府制定的浮動油價機制,但同時會配合政府政策,例如調降貨物稅、參考亞鄰國家最低價,並啟動價格平穩措施。這些機制會讓台灣中油吸收一部分因國際油價或匯率變動而應調漲的金額,讓實際的國內油價漲幅比依公式計算出來的幅度低,以穩定國內物價。
台灣中油如何確保國內油氣供應不會中斷?
主要透過「分散風險、多元採購」策略,從多個國家進口原油和液化天然氣,避免過度依賴特定地區。同時,也維持法規要求的安全存量。此外,針對地緣政治等風險,也備妥緊急採購等應變計畫。關鍵基礎設施如觀塘天然氣接收站的運轉進度超前,也能提升供氣韌性。
台灣中油在永續發展(ESG)方面有哪些具體成果?
台灣中油積極編製企業永續報告書,並連續多年獲得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AREA)肯定其報告透明度。具體作為包括投入藻礁、小燕鷗等生態保育、建置太陽光電系統、導入人工智慧強化工安管理、推動員工健康促進等,展現其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上的努力。
台灣中油如何應用人工智慧(AI)提升營運效率?
台灣中油將AI應用於多個領域,例如:優化煉化製程、進行設備故障預知保養、開發管線測漏與定位系統以提高安全性、利用無人機輔助太陽光電巡檢等。這些應用都能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潛在風險,並已獲得國家品牌玉山獎等肯定。